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TVhead

2005-10-23 09:25:19

盧安達之後沒有謀殺?


我們這個時代所要擔心的不是有那麼多起謀殺,而是有一天,殺手說的是對的。

這部作品的有力讓我吃驚。我願意將它形容為一顆獠牙—短小、強韌,一口下去就能見血。忍不住一下子看了三遍,除了最後一部份是典型的好萊塢式的陳詞濫調而不值一提之外,直到翻車的部份都讓人玩味不已。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影片可被視為一種反諷。殺手的裝束是典型的職業經理人,按合約辦事,用Tablet PC, 每殺一個人之前要做大量的 「prep work」,精確遵守時間表。甚至於他在面對突發事件時使用的一整套哲學都是被如今的商場人士奉為圭臬—適應環境、隨機應變,時刻準備啟動Plan B。如果剝離了「殺人」這件事情本身,Vincent就是一個完美的職業經理人。這讓我想起了在《西方文明的終結》一書中作者對現代社會的診斷:在職場中,情感被剝離出去。所有「帶個人感情」的行為在商業環境中都被認為是「不專業」的。現代理性話語的一大勝利就是對情感的放逐,我們的時代是一個理智(Sense)壓倒情感(Sensibility)的時代。所以Vincent要嘲笑出租司機Max的多愁善感了。Vincent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靠這個吃飯!」(I do this for a living),潛台詞就是:這只是我的一份工作,與情感道德無關。正如薩義德在《知識分子論》中提到的一個例子:他的一個在越戰中開轟炸機殺人的學生稱自己的工作為「目標辨識」,瞬間通過專業行話將自己的道德責任洗刷一空。事實上,Vincent為所有人出了一個道德難題:如果你的工作是不道德的,你是選擇跟從「情感」毅然放棄,還是跟從「理智」力求專業?也許在殺人這種極端情況下,普通人很容易做出選擇。可是換一種情境,比如如果你的公司的一個項目會損害一些消費者健康,你還能迅速做出選擇嗎?

即便是在殺人這個極端情境中,雄辯的殺手Vincent也將我們每一個普通人的良知逼到了令人尷尬的牆腳。如果我們不在乎盧安達數百萬人在日落之前慘遭屠殺這樣的事實,我們憑什麼對他殺死一個毫不相幹的人耿耿於懷?阿多諾的名言「奧斯維辛之後不再有詩歌」似乎找到了一個遙遠的知音。盧安達之後,我們還可不可以談論謀殺?

如果你我都不過是迷失在萬千星河之中的一粒塵埃,生命有何意義?我發現我是越發喜歡這個哲人殺手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