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郵差--The Postman [1995]

邮差/事先张扬的求爱事件/ThePostman

7.8 / 37,424人    108分鐘

導演: 麥克瑞福
原著: 馬西莫特洛依西
編劇: 麥克瑞福 馬西莫特洛依西
演員: 菲利普諾雷 馬西莫特洛依西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cub18

2005-07-10 22:16:36

郵差札記


知道凱文科斯特納的《郵差》,不知道義大利也拍過《郵差》;看過義大利的《郵差》,才知道它就是淘碟時時常從我手邊流過的《事先張揚求愛事件》;通過《郵差》,知道了智利詩人聶魯達,才想起艾青那首著名的《在智利的海岬上》正是獻給他的。一連串驚奇的收穫,襯托出我的無知,而無知使得收穫那麼的不期而至,令人欣喜。

    《郵差》好美,美得純粹而健康。尋覓想像出段被歷史遺忘的小故事,勾勒幾個簡單的場景,睿智簡潔的對話,再配上清美的音樂,義大利人(不過此片導演似乎來自英國?)總能這樣信手拈來,展示出人性晶瑩美好的一面。「你的笑容就像蝴蝶舞動雙翼」,是比喻讓郵差贏得了貝阿特麗采的芳心;「父親憂愁的漁網和那教堂里哀傷的聖母……」,是比喻讓郵差描繪出自己心愛的小島。如果問聶魯達究竟教會了郵差什麼,那便是比喻,用比喻表達內心的感動,抒唱自然的華彩。是比喻讓郵差的心靈變得豐富,發覺世界是如此的美妙……

    福克納說班吉聞到了陽光耀眼的冷的氣味,巴爾扎克說伏蓋太太的人品足以說明公寓的內容,正如公寓可以暗示她的人品,阿城說威尼斯兩岸華麗的樓房像表情過多的女人。不用說詩歌,單是文學大師們這些行文間隨意的比喻都讓我拍案叫絕,愉悅不已。

    可是同一天,我也在眉頭緊鎖地讀著羅伯格里耶的《嫉妒》,讀得咬牙切齒心中暗罵:「這是什麼呀?這也叫小說?!」年前看格非的《小說敘事研究》,將其新小說分析得精彩紛呈,便有了閱讀的衝動。待到真正拿起,才知曉為何格里耶會自嘲「文學界都知道我的名字,但卻都不讀我寫的書了」。在我實在忍受不了他耐心計算香蕉林的數目和對蜈蚣喋喋不休的描述後,美美地進入了夢鄉。一覺起來,竟奇蹟般地將《嫉妒》翻完了,頗有成就感。回頭想想,這部令人頭疼的小說著實值得嘴嚼,而它的乾澀不忍卒讀正來自於其憨實煩瑣沒有絲毫比喻的描述性語言。當然,這是格里耶刻意為之的小說策略,旨在挫敗任何詩情畫意的引入,同時斷絕敘事性的吸引力。

    讓我感到驚異的是,格里耶在一段時間內無比憎惡和反對一切美麗的比喻。「一旦接受了這種以人易物的原則,我會進一步說到風景的悲慼,岩石的冷漠以及煤桶的愚昧無知。這些新的直喻並不能對我所觀察的物件補充什麼有份量的知識,物的世界倒會徹底被我的感情所浸透,以致它從此便可以容納任何一種感情和任何一種特性。而我也會忘記,事實上感到悲哀或孤獨的是我自己,而且只不過是我自己;我反而會把這些悲情性的因素看作物質世界的深刻的現實,看作惟一值得我注意的現實。」(《自然,人道主義,悲劇》)顯然,格里耶要放逐比喻,是因為在他看來,世界已把人類放逐,盧卡奇所宣稱的「偉大的敘事時代」早已過去,物化的世界裡任何人格化的比喻都喪失了意義……

    對於這樣驚世駭俗的觀念,學界自然莫衷一是。我無意也無力去評判它,只是在一日之內既欣賞了比喻的美妙又看到了對比喻無情的批判,大大的有趣。而從福柯到德希達再到格里耶,看法國人肆無忌憚地挑戰權威,總有「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感覺,從大腦爽到腳趾。

    一連串驚奇的收穫,襯托出我的無知,而無知使得收穫那麼的不期而至。這大概就是讀書與看碟的樂趣吧……

http://spaces.msn.com/members/cub18/   舉報
評論